包括学五笔在内,似乎很多事情都可以用「小马过河」来比喻,真是有生命力的儿童读物啊。
五笔
在不知道第几次开始尝试五笔后,经过差不多一个月并没有非常高强度的练习,在一些不是非常着急的场合,我已经可以用五笔代替双拼作为输入方式了。当然速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,至少达到每分钟 70-80 字并保持稳定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。
要说方法和窍门,其实没有——就是练。打得越多,打得越熟。跟打器是个非常实用的辅助工具,可以比较快地形成对常用字的肌肉记忆。在平日里,可以直接把字根表的图最小化,忘了就打开看一眼,常用的字形结构也可以直接背下来,拆字的时候可以拿来用。当然如果个个字都现拆会非常慢,所以常用字也都是直接背下来的——多打就行,倒也不用真的去背字母。容易按错的键位、反应不过来的末笔识别码、长得很像的字(未 FII、末 GS)只要打到的时候刻意记忆一下,之后就会有明显提速。
双拼对打字时的思考方式是否有影响我不知道,但五笔应该是有的。由于存在更久的思考(初学时),我更倾向于把整句话想好了再打出来。在某个阶段甚至对打字话痨有奇效。
练习期间,也随着学习记了一些笔记,主要是一些容易忘记的字根或者比较奇怪的拆字。比如:擦:W「夕又」是一个字根、脑 EYB,月、文、上框之类。
回想一个月前,刚开始时,只当是自己又在尝试这个早就想学、开始过许多次,但没有一回能坚持下去的技能——还是个已经有点过时、看起来相当有年代感的技能。但没想到这次居然学下来了,而且都是用的工作空余时间、午休、早起、睡前这些时间在跟打器上练一练。现在虽然还没有达到之前双拼的打字速度,但至少已经成为了个人技能的一部分了。
五笔现在其实对我来说真的没有「有没有用」的区别了,因为「学五笔」是留在记忆中童年时代的念想,只是随着时间被浪漫化了而已。比起我已经会的双拼,五笔在非生稿的环境下反而不流畅,但说到底,学五笔不是为了流畅,只是为了学而学而已。
其他
工作、工作、工作。人只要还活着,就要工作,永远也做不完。做项目碰到个游戏要做英文本地化,只想感慨「都给他缝完了」。另一个客户则要把「其他」改成「其它」,原因不言自明,但最后还是没改。
中文表达能力日渐退化。有道是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,天天看不说人话的译稿,久而久之会变得迟钝。
注销了从大一开始用的微信小号。有些人断了联系就断了吧,「道不同不相与谋」这句话其实在我看来只是陈述事实,没有暗示高下之分。而且要论,也是别人高,我下。毕竟那可是体制内呀。
看书、补番、打游戏。其实我这种生活没什么花样的人最享受的还是这些东西。可能需要再开始控制饮食了,身体已经开始有各种问题了。我真能活到四十岁吗?所以还是多尝试些东西,以防突然死了——不管是学五笔、学点乐理还是看书看剧看番打游戏,总之多活一天就多见证一天。就当自己是临时派驻地球的观察员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