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非强制计划之一是尽量多写些东西。即使是写得很烂或者根本没人看也要写,以便能在发消息没人回复的情况下能够为自己的内心寻得一丝平静。专门建了这个新类别「不规律周记」,原因有二:一是如果坚持记的话,频率大概是一周一次;二是如果不能坚持记,有了「不规律」的名头,也不会过多苛责自己。毕竟我就是那种没有长性的人。
我不是那种只看坏消息的人,但这些天的新闻我确实只想看个标题。现在发现,如果选择的信息源(包括媒体、博主和其他信息来源)质量够好,那么只看标题就足够在心里有个大概,后续对哪个感兴趣再自己去搜就可以了。至于新闻本身,早已不想说太多,我始终抱有一个观点:在复杂的现代社会,最简单、看起来最直观的推测往往是错的,这样的推测甚至连「推测」这个词都不堪用,只能算是屁股先于脑袋思考得出的结论。总之「虽然看起来很像,但不能都用来装大便」。言止于此。
这周开始按照原计划,开始实行观剧计划。开始的想法是每周看当周某瓣读书日历上的戏剧,一年下来 52 部,也多少能对戏剧有点粗浅的认识。反正我也不反感这种艺术形式,所以也没什么压力地就开始了。第一周是《等待戈多》,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作品,但还没有看完。希望能在下周开始前完成。
除了看戏剧,今年的计划也包括继续不间断地阅读和观影。年后第一本读完的终究还是轻小说,也是《冰菓》系列的第二本《愚者的片尾》。以前是喜欢这部动画,因为人设和画面的设计、镜头感、音乐等等很是吸引人;开始读小说后,这种喜爱从对动画的喜爱转变成了对这部作品本身的喜爱。日常推理不过是以推理为形罢了,实际上还是讲述生活本身,而折木、千反田这样角色的存在,让虚构程度同样很大的伊原、福部的真实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,甚至让我这样平平无奇的读者都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共情感,「平凡人」的共情。
单就接触领域来说,我一直觉得《冰菓》中福部里志的状态是理想的:「站在各个领域的门口探头张望,在导游手册上盖上纪念章就可以了。这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:永远无法成为第一」。我始终觉得「输出」是个挺难受的概念,尽管我现在也在试着做这件事,但在我内心深处,我永远无法摆脱一种观点——那便是一个人如果要就一个领域进行输出,那么其必须对这个领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。如果写什么东西做不到引经据典、逻辑缜密、言辞严谨,就没有资格说自己「论」或者「谈」什么,只能说「聊聊」、「个人浅见」,话也不能说死。因而我对那些能够充分考据并就此写出文章的人十分赞叹,我希望能成为那样的人,但现实是我对哪个领域都没有那种程度的热情。
《愚者的片尾》读完后,最近两天开始读理查德·鲍尔斯的《困惑》,目前这本尚未读完,不敢说太多,但这本书到目前为止 (36%) 带给我的阅读体验确实是极佳的——仿佛一本科幻版的《爸爸爱喜禾》。真真切切让人觉得文字存在强烈的力量,这不是什么故弄玄虚的无病呻吟,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强行感触,单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本身就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。换个更容易被接受的说法——对上了电波。这样的体验在去年读厄休拉·勒古恩的《变化的位面》时也有过。但后者是去年所读,就不再今年的周记中赘述了。《困惑》的阅读仍在继续,读完之前无法下定论。
除了书籍之外,同时在进行的还有《死亡搁浅》。游戏本身不是今年领的,甚至不是去年领的(似乎),但换了电脑后开始决定把《死亡搁浅》作为今年首要通关的游戏。很喜欢这个游戏的氛围,而且操作上也并不十分困难——按住 RT 和 LT,其实什么地形都很难摔倒。其他几个去年没有通关的游戏应该要暂时排在这部之后了,加之 2025 是游戏大年(虽然和我没什么关系,大约还是要等明年才会买),未必能够按计划早早通关。这周还因为少数派的一篇推文开始尝试一部泰剧《绝庙骗局》。有些分镜很有印度味,不过故事到目前还算有趣。且看下去再说。
换了电脑后感觉很多事情都会继续做下去了,而且也会尝试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做。之前发博客都是手动 Push,但换了电脑后怎么都配置不上,于是索性换了 Github Desktop,以后只需要在终端里打个hexo g
就完事大吉。笔记也全塞一个库里,一眼看过去,倒也有种乱中有序的感觉。就这么弄着吧,我还蛮喜欢这种难得糊涂的状态的。另外还用过去一年的实践证明了,滴答清单里的东西,除非是真的给开工资的实际项目,其他的都可以点点推迟,而且做不完也没有什么压力——反正是个人的事情,而且其实早晚都能做的。年终一千两百多个任务,里面起码有一千个是纯工作的东西。
暂时没什么可写的了,应该已经面面俱到了。希望下周能有第二篇。